同城送花 网上定花 情人节鲜花预订 网上花店 开业鲜花 异地送花
最新配送完成订单:
中国七夕节与西方圣瓦伦丁节、阿多尼斯节文化习俗比较.pdf
康薇鲜花速递网 / 2015-05-22

中国七夕节与西方圣瓦伦丁节、阿多尼斯节文化习俗比较.pdf

中国七夕节与西方圣瓦伦丁节、 阿多尼斯节
文化习俗比较
汪保 忠 1 , 2 
( 1 . 中央民族大学 , 北京  1 0 0 0 8 1 ; 2 . 平顶 山学院 , 平顶 山 4 6 7 0 0 0) 
摘 要 : 七 夕因为牛郎织女传说 的广泛流传 而成为 中华民族的传 统节 日, 寄托着痴情 男女 的美好 愿望。男
女鹊桥相会 , 佳期不再 , 欢愉苦短, 往往被一些 民俗学者误会 成中国的情人 节, 但 其 实并非西方情人 节可比, 七 夕 
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 因素 。二者有 不同的文化 渊源, 经过不 同的文化选择 与文化 过滤 。 考诸 希腊神话 , 其 阿多
尼斯节却与七夕庶几近之 。 通过 中西文学与文化 的比较与探寻 , 阐释 了七 夕与 阿多尼斯节在文化 习俗上的诸 多 
相似之处以及与圣瓦伦 丁节的显著差异
关键词 : 七 夕节 ; 圣瓦伦 丁节; 阿多尼斯 节; 妇女节 : 情人节
中图分类号 : G 0 4   文献标识码 : A  文章编号 : 1 o 0 8 —7 9 7 4 ( 2 01 4 ) 0 4 —0 0 5 1 —0 4 
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, 与《 白 
蛇传》 、 《 孟姜女》 、 《 梁山伯与祝英台》一起在民间流
传千年而广为人知。 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 , 
引起世世代代人们 的同情 .学者历来对此研究热情
不减 , 大多认为牛郎织女传说是“ 孕育时间最久 , 产
生时代最早 . 最集 中而典型地反映中华民族社会、 经
济 、 文化的特征。” [ 1 l 也正因为流传久远 , 影响地域广
泛 。 2 0 0 8年 1 月被收入第二批 “ 国家级非物质遗产
名录” 。 传说 中, 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, 每年七月七 日 
鹊桥相会 . 这 留给人世间无限遐想 , 因此才有七夕这
个传统节日。风月无边, 历代风骚之士多有吟咏, 自 
《 诗经》 以来, 以七夕为题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。 据考
证, 《 全唐诗》有 5 4位诗人 8 2首诗歌, 《 全宋词》 有
6 2位诗人 1 0 8首词作 , 均以七夕为歌吟对象 。 [ 2 1 文化
是 民族的血脉 , 七夕与端午 、 中秋、 春节 、 元宵早 已成
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 1 3, 成为中华民俗的历史记忆。 
但是近年有民俗学者把七夕盲 目比附 2月 1 4日西
方情人节 , 在笔者看来是捕风捉影的. 缺乏学理上的
依据 。 

、 中国七夕渊源考
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是源于星相的解释 .即关于
银河两岸 的牛郎 、织女这两个星座的来源作神话学
解释。这个问题学界没有什么争议 。 论述基本一致。 

般认为, 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上古之世 , 大约在殷
周之际就已经初步具有大概的故事轮廓。 初民蒙昧, 
天真烂漫 , 多所幻想 。 学者多倾 向于将此一时代 , 即
《 诗经》 时代的牛郎织女划归为星宿神话。 根据研究, 
最早记载牛郎织女传说的,是西周时期。《 诗经· 小
雅 · 大东》 云 : “ 维天有汉 , 监亦有光。跤彼织女 , 终 日 
七襄。虽则七襄 , 不成报章。皖彼牵牛 , 不 以服箱。” 
但是 , 《 大东》 是严肃整饬之诗 , 还不允许有闲情逸致
来穿插浪漫的男女情爱 , 至少是 隐约 、 含蓄 、 温情脉

脉的优雅, 过于浓烈、 热情奔放不符合《 诗经》 编订者
孑 L 子的审美标准。后历经秦皇汉武 , 以至三国、 魏晋
南北朝 , 牛郎、 织女这两个星座 已经逐渐人格化为夫
妇 .而关于牛郎织女这两个星座的神话 已经逐渐演
变成了传说。虽然民间文学研究者把神话与传说区
分得很清楚 。但实际上牛郎织女是神话还是传说严
格来说 , 区分意义并不大。南北朝时代任唠的《 述异
记》 里说 : “ 大河之东 , 有美女丽人 , 乃天帝之子 , 机杼
女工, 年年劳役 , 织成云雾绢缣之衣 , 辛苦殊无欢悦 , 
容貌不暇整理 , 天帝怜其独处, 嫁与河西牵牛为妻, 
自此即废织; { { 壬 之功, 贪欢不归。 帝怒, 责归河东, 一年

度相会。” 讲述的就是这个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。 
农历七月七 日, 最早成为双星节 、 双七节 , 自汉
代起就成 为七夕节 、 乞巧节。到了唐宋之际 , 又称为
女儿节、 少女节。 至此 , 牛郎织女传说及七夕风俗 , 都
发展得成熟且基本定型了。 有学者认为 , 七夕就性质
而言, 应该是中国的女儿节 。 [ 3 ] 6 8 对此观点. 笔者甚表
赞同, 七夕应该是女儿节而非情人节 , 随着牛郎织女
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, 七夕节已成为普遍的节日。 
七夕在千百年 的流传中。女子乞巧是最主要 的
民俗活动 。虽然作为经典爱情故事的李 ( 隆基) 、 杨
( 玉环 ) 之爱 , 有一定说服力 , “ 七夕乞巧 , 长生盟誓 ” 
在民间影响深远 , 涉及爱情主题 , 但是杨妃的目的仍
然是“ 今乃七夕之期 , 陈设瓜果 , 特向天孙乞巧” 。明 
代传奇《 长生殿》 里七夕之夜香案供奉 的是“ 金盘种
豆” 等物品 , 杨妃的 目的仍在于祈求子嗣。 生育子嗣 、 
延续生命是女性的使命 , 这与爱情是迥然有别 的。 因 
此 , 不能单纯把七夕 比拟为西方的圣瓦伦丁节[ 4 1  。 
我们看看七夕的民俗流变 。 
晋葛洪 《 西京杂记》卷一记载了汉代七夕风俗 : 
“ 汉采女常以七月七 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,俱 以习
之。 ” 1 5 1 3 8 6 南朝梁宗懔《 荆楚岁时记》 也言之凿凿, “ 七月
七 1 3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。 是夕 , 人家妇人结彩楼, 穿
七: t L $ - t - , 或以金银等为针, 陈瓜果于庭 中以乞巧。” [ 6 1 4 4 
唐代《 开元天宝遗事》 记载: “ 宫中以锦结成楼殿, 高
百尺, 上可以胜数人 , 陈以瓜果酒炙 。 设坐具, 以祀
牛 、 女二星。嫔妃各以九孑 L 针 、 五色线, 向月穿之 , 过
者为得巧之候” 。[ 7 / 9 8 两宋之际 , 周密《 武林 旧事 》 、 吕 
希哲《 岁时杂记》 也多有记载。清代七夕风俗在日本
文献《 清俗纪闻》 也历历在目: “ 七月七 日称为巧日, 
在露台放置桌子 , 以点心鲜果七种 、 针七根 、 线七条
向牵牛织女二星上供 。 幼女等于夜半拜星 , 并用线穿
@
入上供之针 , 称为穿针乞巧” 。N 4 2 民国文献《 中华全
国风俗志》 也大致情节相似 , “ 七夕 , 人家盛瓜果酒肴
与庭中或楼 台之上 , 谈牛女渡河事 。妇女对月穿针 。 
为之乞巧。或以小合盛蜘蛛 , 次早观其结网疏密 。 以 
为得巧者多寡。” [ 9 ] 5 0 8 
这些文献说 明, 自古至今 , 七夕之夜 , 人 间女子
希望天上 的织女吃了人间女子的瓜果 。 自己能够像
她一样智慧和灵巧, 故称为“ 乞巧” 。 [ 1 0 1 9 7 正如陈勤建
先生所言 : “ 文化生命基因是与有型物质 的生物生
命基因相异 的独特生命元素 :它虽然是无形 的, 却
溶化在人 的生命里 , 并 不经意地流露在人们 的言行
中。” [ 1 1 1 6 6 因此 , 我们不能简单把七夕因为牛郎织女
的爱情传说就等同于西方圣瓦伦丁节。 探赜索隐, 穷
神知化 , 其实七夕内涵极其博大 。 远非瓦伦丁节那么
简单。 
二、 西方圣瓦伦丁节及其风俗
我们知道 , 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教《 圣
经》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 ,即所谓 “ 二希传
统” 。但是 , 基督教在非犹太教地 区传教开始是受到
极端排斥和抵制 的。罗马历代君王多次对基督徒进
行 了极其血腥的清洗与迫害。 只是到了公元 3 1 3年 , 
受到基督教徒支持才登上君主宝座 的君士坦丁 , 在
米兰与东罗马帝 国的皇帝利西尼乌斯共同颁发 了一
个敕令 , 即著名的《 米兰敕令》 , 才使得基督教在经受
了 2 5 0年的迫害之后 ,终于在罗马帝 国获得了合法
地位。而在这之前 , 做一名基督教徒是很危险的 , 而
瓦伦丁就是早期的基督教徒之一。 
公元 2 7 0年,基督教还没有取得合法地位。因 
此 ,做一名基督教传教士并无中世纪的神圣地位与
无限荣光。 瓦伦丁在传教过程中。 带头反对对基督教
徒的迫害而被罗马统治者关进监狱。虽然遭受牢狱
之灾和肉体鞭挞之苦 . 在监狱 中, 瓦伦丁却治好 了典
狱长女儿双 目失聪的眼疾 ,也得到这位女子的悉心
关照与爱慕 。 但愈是这样 , 愈加使残暴 的统治者惊恐
不已,本来就惊恐于基督教传播扰乱 民众 的精神信
仰, 因此惨无人道地将瓦伦丁枭首示众。临刑前夕, 
即将付出生命代价的瓦伦丁给典狱长女儿写了一封
情深意长的书简, 诉诸生离死别之情。受刑当天. 典
狱长女儿无力扭转情人的悲惨结局 。便在瓦伦丁墓
前种上红色鲜花 。以寄托 自己无尽的哀思和依依难
舍的深情。 这一天为 2月 1 4日, 从此 , 西方就把 2月
1 4 日约定 俗 成地 称之 为情人 节 .即圣瓦 伦 丁节

Va l e n t i n e’ S .Da y。 
从此, 情人节开始在西方广为流传。但在不同
时代 , 圣瓦伦丁节的习俗有所不 同。英国维多利亚
女王时期的情人节习俗颇为独特: 情人节这一天, 青
年男女将一株含苞待放 的花枝移植于新鲜的花盆 , 
花名的首字母 必须与这对情人姓名的首字母吻合 。 
几天后 , 如果并蒂花开 , 争奇斗艳 , 便是“ 执子之手 , 
与之偕 老” : 如果相背 吐蕊 。 那就是“ 一朝天尽红颜
老, 花落人亡两不知” 了。 今天的情人节 , 情人之间送
玫瑰花 、 巧克力等礼物, 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已经使其
成为大众化的节 日, 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, 普通
民众也多参与到这个西方节 日中来 了。但是应该看
到. 西方节 日富有宗教色彩 , 节 日的文化 内涵 比较单

, 普通大众只是借以点缀生活的平庸 , 增加情趣, 
再加上商业文化的炒作 。 遮蔽了原来节 日文化的神
圣光 芒 。 
三、西方阿多尼斯节及近似七夕的理 由
分析
希腊神话中, 阿多尼斯节是一个女性 的节 日, 是
西方女性为了纪念如花似玉 的美男子 , 植物神阿多
尼斯 A d o n i s 而举办的。阿多尼斯是希腊神话 中传说
的美少年 , 于树身爆裂中诞生。因他长得精致俊俏 , 
风姿 绰约 , 宛如天使 , 一天爱与美 之神阿佛 洛狄 忒
( 即罗马神话 中的维纳斯 ) 驾着天鹅车来到阿多尼斯
身边向他倾诉相思爱慕之情。 
阿多尼斯酷爱打猎 。每天都和阿佛洛狄忒在苍
翠欲滴 、 如诗如画的山林里狩猎 . 在泉水淙淙的溪边
休息 , 他们漫游 四方 , 过着神仙眷侣 的逍遥生活。一
天, 女神预感 到要大祸临头. 她极力劝说阿多尼斯不
要去打猎 , 但他执意要去 , 结果被野猪 咬伤并致死 。 
“ 也许是被嫉妒的阿瑞斯杀死 . 阿瑞斯变作野猪模样
伺机杀死了他的情敌。 ” I 1 2 1 4 7 5 爱神本与战神阿瑞斯情
投意合 . 现在移情别恋. 当然可能招致战神的报复而
引来杀身之祸。 失去阿多尼斯的爱神异常悲痛 , 她怕
尸体在灼热的阳光下暴晒, 损坏阿多尼斯 的形象 , 就
将尸体化成一朵鲜红的海葵。强烈 的伤心之痛使爱
神整天对着海葵流泪, 此举感动 了冥王哈得斯 , 允许
已入冥土的阿多尼斯在每年中有 6个月 回到大地与
爱神欢会。 后来阿多尼斯成了植物和美之神, 每年死
而复生, 永远年轻 , 青春永驻, 容颜不老。[ J 3 ] 5 0 
在 占希腊 , 每年春季举行阿多尼斯节。在游人
如织 、 举 国狂欢 的节 日里 , 男女青年格外兴奋 , 春情
荡漾 , 野外欢聚 , 纵酒作歌。人们在节 日的第一天无
比伤心地哀悼他的逝去.第二天便欢呼庆祝他的复
活重生 。抬起阿多尼斯和阿佛洛狄忒的神像游走四
方, 迷狂。 放浪形骸。 “ 人们用清水洗净这位已故神祗
的雕像 , 涂上香膏 , 裹以红袍 , 然后对着雕像诵唱挽
歌, 雕像前香烟缭绕, 似乎要刺激他的休眠的知觉从
死亡的长眠中苏醒过来。 ” [ 1 2 1 4 7 4 在叙利亚, “ 女孩子们
年复一年地悲悼他 的死亡 , 这时属于他的花朵 , 红色
的秋牡丹 ( 传说秋牡丹的颜色由阿多尼斯的鲜血染
红)在黎巴嫩的杉树中开着花 ,红红的河水流人大
海 , 每当海风拂岸的时候 。 河水沿着青蓝的地 中海的
曲折海岸像一根蜿蜒的深红条带。” ㈣s 
在纪念阿多尼斯 时, “ 男女青年到树林里去 , 砍

棵小因果树或一根因果树枝。他们胜利地把它背
回家来 , 又跳舞、 又唱歌、 又打鼓 , 把它种在村里广场
的当中 , 并奉献祭品; 第二天早上 , 男女青年手挽着
手 , 围着因果树站成一个大圆圈, 跳舞 , 树上装点着

些彩色的布条和谷草编的假手镯假手链 。”[ 1 2 1 4 9 6 
我们比较一下中国七夕 .他们在很多方面有相似 的
风俗。周密《 武林旧事》 记载: “ 七夕节物, 多尚果食。 
… …
妇人女子 , 至夜对月穿针 , 馑订杯盘, 饮酒为乐 , 
谓之乞巧。……d , J L 女多衣荷叶……” 。至于阿多尼
斯节时希腊人在屋顶凉台上布置的阿多尼斯花园 . 
自然是乞求植物神阿多尼斯保佑植物生长。弗雷泽
在《 金枝》 中这样描述, “ 把种子种在潮湿的沙地上 , 
叶子发芽时露出一种淡黄色或樱草色。到了节 日那
天 , 女孩拔出大麦苗 , 放在篮子里 , 带到广场上去 , 毕
恭毕敬地匍匐在地把它放在卡马树面前 。 ” [ 1 2 } 4 9 7 中国
七夕也有 “ 种生” 的习俗 , “ 种生” 又称之“ 生花盆” 。 宋
代人吕希哲《 岁时杂记》 记载可为其佐证: “ 京师每前
七夕十 E 1 . 以水渍绿豆或豌豆 , 日一二 回易水 . 牙渐
长至五 、 六寸许 , 其苗能 自立 , 则置小盆 中。至乞巧 , 
可长尺许 , 谓之生花盆儿 。” 东西方女子节情节如此
相似 , 并不能简单理解 为巧合 。 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精
神的“ 遥契” 。 
四、 七 夕不 同于圣 瓦伦丁节的原因分析
笔者考诸文献 ,结合 民俗 ,觉得有 以下理 由: 
( 一) 风俗及内涵不同。 圣瓦伦丁节为送人玫瑰、 谈情
说爱之时 , 并非夫妻久别重逢 。 七夕在中国民间是乞
巧 , 女子希望心灵手巧。客观的讲 。 牛郎织女传说只
是凄美感人 ,并不是人们世俗观念里期盼的完美爱
情。银河阻隔, 男女遥遥相见不得亲, 引起人们同情

是正常的, 如果是世俗爱情的长相厮守 , 可能得不到
如许响应。七夕最早与爱情并无关系, 七月人秋 , 繁
华落尽, 万物萧条, “ 无端落木萧萧下” , 是伤感哀愁
的季节。七夕与西方圣瓦伦丁节在概念的内涵与外
延上有很大区别 。七夕节本来是未婚女子乞巧 。 男
性 不参与其中。圣瓦伦丁节未婚 、 已婚均可参与其
中 , 男性 、 女性也不加限制 。( 二 ) 节庆活动不同, 人
文关怀差异巨大。圣瓦伦丁节使万物复苏 , 青年男
女尽情满足 自己的精神与情感需要 , 彰显西方个人
主义传统 。有宋代“ 上元 日” 时欧阳修“ 月上柳梢头 , 
人约黄昏后” 的旖旎情致。据孟元老《 东京梦华录》 
记载 , 当时繁华的开封 , “ 青楼画阁” 、 “ 绣户珠帘” , 处
处是“ 柳陌花衢” 、 “ 茶坊酒肆” 。或者如暮春三月 , 也
就是中国南方少数 民族过 的节 日“ 三月三” . 那是风
情摇曳的 日子。“ 江南草长, 群莺乱飞” , 青年男女相
约郊游 以致两情相悦 , 似乎也情有可原。但七夕时
值瓜果成熟之时 , 源于神话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, 缺
少娱乐色彩。 ( 三) 文化传统不同。 七夕是中国传统文
化农耕文明的反映 。 男耕女织 , 躬守田园。七夕风俗
是一种活态民间文化 . 古代中国本来不具备情人节
的伦理基础 , 男女授受不亲是儒家先圣的教化大义。 
西方 自古希腊 以来 , 就有人文主义 的传统 , 提倡 人
性。即使是神, 也是“ 神人同形同性” , 也像人一样具
有爱恨情仇 。孔子评论《 诗经》 “ 一 言以蔽之 , 思无
邪” 。汉代《 毛诗序》 对《 诗经》 里面《 关雎》 之类的爱
情 . 也作了符合儒家经典的 阐释 , 后代一直奉为圭
臬。 东西方 民族文化 的根基不同, 不必强行攀比。 七
夕不是苗 、 瑶 、 布依等热情奔放的少数 民族节 日. 是
汉民族的文化传统节 日, 尽管寄寓美好 , 但也不是情
人相会。 ( 四) 伦理与世俗规范不 同。 情人节西方人送
玫瑰花 . 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情人节 , 但情人之间
有送别互赠礼物 , 据《 诗经 · 郑风 · 溱洧》 记载 : “ 维士
与女, 伊其相谑, 赠以芍药” 。至于“ 芍药之诗, 佳人
之歌” , 江淹《 别赋》 优美如斯 : “ 春草碧色. 春水绿波 , 
送君南浦 , 伤如之何 !……光 阴往来 , 与子之别 , 思
心徘徊” 。 这都是可靠的文献,但出于中国正统文
@
化的压制 。 在中国古代谈情说爱是非常奢侈的事情 , 
诗庄词媚 ,士大夫的个人情调只是在低俗 的词 曲里
唱唱而已, 比如欧阳修、 柳永等诗词名家均可作如是
观 。 
基于以上分析 。笔者认为因牛郎织女而成的七
夕节 , 不可盲 目比附为中国的圣瓦伦丁节( 情人节 ) , 
实际上是中国的阿多尼斯节( 女子节) 。陶立瑶先生
在为赵逵夫 《 主流与分流——牛女传说与七夕风俗
传播与分化研究》 所作的序中也说过大致类似的话。 
七夕节是传统民俗的延续,但将牛女传说视为纯爱
情故事, 将七夕节定位为中国的情人节, 这是极其荒
谬的, 是对文化遗产的蔑视。 也是对牛女传说和七夕
文化产生与传播历史的无知。 
参 考 文献 : 
【 1 ] 赵逵夫. 先周历史与牵牛传说I J 】 . 人文杂志, 2 0 0 9 ( 1 ) . 
[ 2 】 张玉璞, 曹瑞娟. “ 七夕” 题材诗歌源流考[ J ] . 聊城 大学学报, 
2 0 0 5 0) . 
I 3 】 程蔷, 董乃斌. 唐帝国的精神文明——民俗与文学【 M】 . 北京: 中 
国社会科 学 出版社. 1 9 9 6 . 
【 4 】 【 清】 洪异. f 日J 竹村则行, 康保成笺注. 长生殿笺注[ M】 . 郑州: 中
州古籍出版社. 1 9 9 9 . 
【 5 】 武文. 中国民俗学古典文献辑论【 M】 . 北京: 民族出版社, 2 0 0 6 . 
【 6 I I 梁】 宗懔. 荆楚岁时记[ M】 . 长沙: 岳麓书社, 1 9 8 6 . 
[ 7 】 【 五代】 王裕仁等撰 , 丁如明辑校. 开元天宝遗事十f f f [ M] . 上海: 
上海古籍 出版社 , 1 9 8 5 . 
【 8 Ⅱ日】 中川忠英编, 方克等译. 清俗纪闻[ M】 . 北京 : 中华书局, 
2 0 0 6. 
[ 9 】 胡朴安, 编. 中华全国风俗志【 M】 . 上海: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
社 . 2 0 0 8 . 
[ 1 0 ] g : Y ~ 怀琛. 民国文存- 中国寓言与神话[ M】 . 北京: 知识产权出版
社 . 2 01 3. 
【 l 1 】 陈勤建. 文艺民俗学【 M 】 . 上海: 上海文化出版社, 2 0 0 9 . 
【 1 2 】 【 英】 弗雷泽 , 徐育新等译. 金i L[ M] . 北京: 大众文艺出版社, 
1 9 9 8 . 
【 l 3 Ⅱ 韩] 金淑姬. 世界 5 0大神话【 M] . 北京: 九州出版社. 2 0 1 0 . 
【 l 4 Ⅱ英] 弗雷泽, 徐育新 , 汪培基 , 张泽石译. 金枝『 M】 . 北京: 新世界
出版 社 . 2 0 0 6 . 
(

上一篇:Roseonly_一支玫瑰引领的行业革命_.pdf
© 2005-2015 康薇鲜花速递网 版权所有 鲜花订购 CONVEYFLOWER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.